线型审美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再生 / Wayee Interior Design

“专、深、快”,积极、热情服务

项目标签

材料:
标签:
分类:

摘要:中国书法家将线挥洒在宣纸上,中国绘画家将线描绘于绢帛上,中国美术家将线雕刻在石头、木材之上,而中国建筑师将线铺设在大地上,伸展于天空中,集各种艺术于一体,绘出城市动感的天际轮廓线。 关键词:线型 建筑 审美 艺术

f.jpg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特有的艺术瑰宝。它已经超越了最初的书写文字用以传递

 

信息的阶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含有博大的中华精神内蕴。在中国艺术界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而就书法与现代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来说,书法艺术中文字线条的韵律美与线条构成的布局之美,都形成了各自的固有的特点。而这些特色都是基于灵动的线条之上的,所以说艺术中缺不了有韵律的线条。

 

建筑也是一门艺术,建筑的韵律是建筑的灵魂,线条是产生节奏与韵律的可靠手法。建筑离不开线条也不能没有线条。

 

徽州民居马头墙有以下几种线条韵律的形式:①全部横向线条;②山墙两端横向、山尖部分成三角形;③圆弧形,1/4 圆弧形;④横向水平转折处稍加弯曲。当建筑群组合起来,马头墙的各种韵律美更充分得到表现。比如:单坡、单栋民居的马头墙表现了连续的韵律美;单幢数进民居则表现了渐变的韵律;连续的数进或高低不同的相邻两幢民居,马头墙出现了起伏的韵律等等。中国的艺术很早就注意把自然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平衡等形式上的东西表现到艺术作品中,线条的节奏感、韵律感既表现出了自然界的规律,也表现出了人的情感规律。

 

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关于建筑形式问题冲击最大的是以罗伯特 文丘里为代表的后现代建筑理论。文丘里批判“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价值观,强调含混、模棱两可、复杂和矛盾。装饰在他的理论中是复杂和矛盾中的一元,而得到大力的赞美和提倡。但区别于古典学院派建筑理论,其装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美”和“秩序”,而是为了“复杂”、“矛盾”和非秩序化。而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文丘里的一些作品在建筑外部形式犹如贴上舞台布景式的表皮,并有意显示其附加性和非固有性,强调形式与内容的断裂或自由选择连接的方式,建筑中线条也表现出一种戏剧性的韵律即无明确的韵律,取消建筑艺术的规律和逻辑性,运用几何曲线、自由曲线协调建筑、非线性的曲面与整体环境的统一。

 

文丘里住宅 哈佛大学几年馆线条的韵律作为一种设计语言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它在环境中产生,在环境中发生作用,也在环境中传达意义。环境构成了形式语言的意义、背景或文脉,并赋予它生命。但是,文脉不是虚空的,它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形式语言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它既指形式包含着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构成了一个持续变动的序列;也是指每一种环境因(尤其是固定和半固定因素)与功能之间存在的某些联系。不同类型的环境在形式上的差别往往是因功能的不同而导致的,如:博物馆,体育馆、音乐厅、影剧院和较大型的多媒体教室,它们可能在人员的容量上基本一致,但是在空间的形态、照明方式、界面的造型和使用的材料等问题上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功能造就了不同的空间环境。因此,文脉与功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对环境意义的解读存在着不同的层次,环境或形式给予人的意义首先反映在功能上。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形式的意义,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而有效地与环境之间交流。

 

这座建筑采用了米兰传统的走廊作为联系每一单元的内部街道。底层有一极具特色的廊柱,一条狭长的细缝将整栋长形建筑垂直分割为二,由于两座单体的基地存在着高差,因此被一同升离地面。在靠近它们的接缝处有四根直径为 1.8米的圆柱排列两行。圆柱位于宽大的楼梯前,由此梯可通往 2 楼的拱廊走道,底层的其他支撑在一侧由窗间墙落地承担,另一侧是纤细的密集排列的壁柱。粗大的圆柱与窄条形柱子形成了韵律及调节作用。建筑平面和立面上的组合均为简单的几何要素:平面主要是短直线,立面上都采用了标准的正方形,下部扁平的立柱从正面看上去很纤细,形成了大面积的阴影,窗间墙和阳台的凹进给立面带来戏剧性的阴影和强烈的浮雕感。作者利用一个立面,使所有寓所均面向外部,俯瞰田园。导向并穿越底层平面的道路具有同样的暗示性,通过一系列向居住聚集的墙,构成了某种富于建筑意味的透视景象。直线形的踏步弥合了基地的高差。其超越功能的设计获得了超越世俗的纯洁性,天然去雕饰的结构充满张力。

 

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创造一个由不同类型的环境因素构成的形式系统,它既传递着功能上的意义,也传递着文化上的意义,而且,这些意义的表达与被解读始终以环境 作为背景。线条韵律的创造与运用,首先要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语言环境,这个语言环 境以功能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展开对各种环境因素的系统的研究, 提供与此相一致的形式。它既是对空间环境的创造,也是对生活方式的创造,而后者更 能体现建筑设计活动的精髓——为人的设计,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

 

有力的水平和垂直的建 筑韵律,是由窗户、壁柱、带 层、嵌墙和水平线脚的重复而 形成的,这个韵律,就水平方 向而言是重复而复杂的;垂直 方向而言,则是一种精巧的渐 变:小——大——小。圣母院一个小教堂的檐口; 牛腿形成阳光和阴影的有力韵律。建筑中综合不同韵律的因素产生较强烈的对比,就有可能产生一种热烈紧张的情绪,当这些因素配置协调,水平和垂直线条间富有韵律感的变化、形体比例匀称、色彩的均衡则往往会使人感到柔和舒适,不同的对比关系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无论是具象的或者抽象的作品,我们都能体会到韵律感所带来的感染力。在建筑艺术中,线条往往规定着结构上的风格。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就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特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我国古代建筑中飞檐翘角的曲线屋顶犹如美丽的羽翼,潇洒飘举,横向展开的四合院方正

规矩、平和安宁,月桥的弧线总是呈现出流畅、纤巧优美的风姿。

 

现代建筑师扎哈常用灵动的线条来设计建筑,使得建筑更有一种韵律。线条韵律作为建筑艺术设计的形式语言,它既是传达设计者思想的手段,也是欣赏 着获取建筑传达信息的重要途径;作为环境中的有机成分,线条韵律的表现离不开创作 者的主观因素、离不开对建筑整体的把握、离不开当地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从狭隘和偏激中走出来,才能够创作。